本篇文章7768字,读完约19分钟
本刊记者/丁尘馨马海燕
声明:《中国信息周刊》稿件业务经书面授权。
本文首次刊登在《中国信息周刊》总第660期
《回来了》的剪辑快两个月了。 媒体的试映也进行了多次。 主演陈道明还没有看过电影的完成版。 好像是他经常出演自己的作品。
在记者招待会上,他对没看电影就来提问的记者不满,但他说:“没看过,应该安排电影的人来看哦。” “不管参加什么样的发布会,都应该先看电影。 ”。 和他至今为止对采访的态度一样,爱那些“教训”不充分的记者,即使高兴也能引发气氛。
不看单是对自己的表演不满意,或者在意电影的表现和自己内心的标准不一致。 看反而不方便导演,从24年前的“围城”到今天的“回归”,都是如此。 虽然请采访者看了电影后听了,但还是很在意,在意自己的认真,被合适的问题伤害了。
只有一次,十年前的电视剧《中国式离婚》剪完之后,导演沈严多次给陈道明看样片,“结果我看了三集提出了很多意见。 最后在我的提案中删除了一集。 导演不再给我看电影了。 ”。
4月21日,在“回来”的首次发布会上,59岁的陈道明穿着礼貌休闲的服装。 黑色的短夹克配上修身浅蓝色的牛仔裤,茶色的中框眼镜挡住了彼此投射的眼球。 美丽的主持人满面笑容地说:“和这么优秀的对手(巩俐)拍戏,你过瘾吗? ”。 陈道明问她:“什么是比赛? ”。 “‘失控’是指竞争吗? “赛车”从没听说过“赛车”。 比谁做得好? 我们没有“比赛”,是合作。 如果听说两个人的合作不是默契呢? 我想我们是默许的。 ”
现场有数百家媒体,记者闭上眼睛又问了一个麻木不仁的问题。 “你和巩俐合作,和张艺谋合作的感觉如何? ”。 他厌倦了,再次问:“像你这样有文化的人为什么要问这么傻的问题? ”。
这些人在心里偷偷说的话,他不顾实情当众指出,就像那个戳穿皇帝新衣服的孩子一样,还故意成分很多。 他的直率,带着一点刻薄的傲慢,很多记者都害怕问他问题。 他依然为了“顾全大局”,从不迎合虚伪的平静。
20多年来,他一直这样做,保持着特立独行的清净,认真,不讲道理。 在纷繁的中国娱乐圈,他就像另类的存在一样,冷静不妥协,不试图改变他人。
“围城”与转换
陈道明现在认为,未来自己人生的一系列变化,是越来越多命运的使然,不是自己或谁自愿做的结果。
“如果你不了解杜宪,就不会想起报考中央戏剧学院。 如果我没考上中央戏剧学院,就不会被选为拍《末代皇帝》。 我也不会拍后面的《围城》。 也不是今天坐在这里的我。 你对我索然无味,不理我。 虽然我说明了很多机会,但我觉得那可能是我的命运。 ”。
16岁时,为了避开上山下乡,陈道明把天津人艺培养成了学生。 1978年,他23岁时,已经为就读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的女朋友杜宪,进入中央戏剧学院进修。
1983年出演电视剧《末代皇帝》,开始广为人知。 这是他出演的第三部电影作品。 那个最后的年轻溥仪,他想了四年。
出演《围城》对陈道明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 他不仅因入木三分的方鸿成名,还出演了这部优秀的文人小说,从而结识了钱钟书,重新认识了演员和电影界。
黄蜀芹导演看了他在《末代皇帝》中的表演,印象很深,让他扮演方鸿渐。 一开始,我以为陈道明演不了。 小说没有故事,也没有确定的命运感。 祖籍浙江出生在天津长大的他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演得像上海人。 后来,导演想起她看中了陈道明酸爽的文人气质。
经过一些游说,陈道明答应扮演只存在于这部原小说中的人物。 他做了“吓一跳”的表演法:总是寂寞地游离于周围的环境之外,每当别人问起或提到他,他首先感到惊讶,然后才意识到。 这场冲突产生了强烈的喜剧效果,也不断加强了人物的性格:方鸿是永远游离的不自然的局外人。 为了找到方鸿渐“小李不容易,不容易”的神韵,他练习了高亢的“上海普通话”。 这口音在方鸿贫嘴的时候更生动了,冒出了又酸又烂的知识分子的气息。
《围城》播出后,钱钟书特意写信给陈道明,说陈让他看到了活着的方鸿渐。
同年播出的《渴望》和《围城》,成为中国电视剧历史上最重要的家庭剧和文人戏的代表作品,创造了电视剧一开始就无法逾越的标杆。
陈道明一炮而红,跃进了一线演员。 迅速走红的急躁和傲慢,陈道明说自己当时就在。
因为《围城》,陈道明结识了钱钟书,多次向他求教。 “他当时(方鸿渐)没有几个建议,所以跟我说随便做了。” 但是,每个人在一起的话什么都聊。 深居简出的老人同意了他边说话边录像的要求,陈道明留下了难得的两个小时的影响资料,钱先生的平静也记得。
钱钟书家里什么家电都没有。 陈道明最深的是煎药的药锅。 一到一点,那个药锅就会“噗”地响。 但是,他羡慕弥漫在钱家的气息。 有那种香味,也能感受到安静的气氛。 眼前是一本诗书,有一位很浪漫,很懂生活的老人,他看到了真正的平静。 迷茫的年轻人突然觉得,在这样的文化人面前,自己的狗屁不一样。 “突然发现自己很可怜,在学问面前,你很可怜,你的自信也突然很无力。 ”。
那样的对话也让他想起了父亲。 他和父亲都谈过演员这个职业,出生于医药世家,毕业于燕京大学,作为翻译的父亲不想让他做这一行,但那个时候演员被称为演员。 但是,为了避免上山下乡,读书人家孩子阴差阳错地走上了演戏的道路。
之后,他开始反省自己的职业,说:“我觉得我前半年的生活很奇怪。 摇头晃脑,有点莫名其妙。 ”。 他发现这个躁动的圈子不由得浮夸起来,优点和缺点一样容易被夸大,“突然被别人的赞扬声包围,你的抵抗力到底有多强? 是你自己吗? ”他重新思考:“到底怎么存在才是普通人呢?”
90年代初父亲去世,招致了对戏剧的怀疑。 他一次也不喜欢戏剧,但一到剧组就觉得浑身不舒服,就像炼狱一样。 1993年至1999年,陈道明处于这种半退隐的游离状态。
但是,过了40岁,离开熟悉的领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想离开这个领域,但是扛不住。 还能做什么? ’他对《中国信息周刊》说。
黄蜀芹曾经说过,其实陈道明和方鸿渐渐不同。
但方鸿渐之后,他游离的、狭隘的状态似乎附着在陈道明身上。
他认为,唯一的做法就是不要求别人表扬,至少不要让别人批评你。
他决定了自己未来有希望的样子:有很大尼龙但不骄傲的平凡人。
一旦放弃了名利的欲望,就没有必要假装或堵上嘴。 他给自己定了规范,演戏的时候学习,用心,用力,就行了。
在戏里只会低头
冯小刚曾比喻两个好朋友陈道明和葛优的不同。 “他和葛优是好朋友,但这些和葛优完全不同。 葛优如之所以因违章被警察拦下,必须先摸摸头笑一下,然后做出“哥哥们承认栽植”的真诚表情。 怜悯警察叔叔,虽然脸上威严,但心里已经说“我们爱你还不能爱啊”。 可以想象,如果陈道明被警察拦住了,他的表情一定是“要杀的话,就看剑吧”。 可以想象结果。 ”
他是个讨厌道歉的人,在眼前吃亏从不低头。
在一次电视剧开拍发布会上,其他演员讲完褒奖镜头后,投资者多次劝说,坐在最偏的位置上的陈道明说:“我无话可说。 一切结束后再说。 现在是谎言。”
他答应担任角色是因为“剧本质量令人信服”,自己不是收视率的保证。
“那是因为从有明星的那天开始,他就是明星。 所以,有点清高,很旧。 ”。 冯小刚说。 个性也有被有名的光环保护的机会。
关于喜欢的角色,他不是。
1994年,冯小刚为电视剧《一地鸡毛》选角。 这部由刘震云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作品,讲述了曾经心高气傲的主人公小林,如何从刚到机关时的执拗中,慢慢适应了每天琐碎的研磨,最终游刃有余的样子。 最后,他在这么多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找到了幸福,自由地应对了。
一开始,冯小刚是否担心他认知顽固的陈道明能否饰演平淡中逐渐失去棱角的市井小人物? “他低下头了吗? 不要像皇帝那样穿着便服私访”。
陈道明看到了这个嫌疑。 一天晚上他邀请导演到家里谈话。 桌子上有两锅头,没有菜。 陈道明不喝酒,喝醉后互相讨厌被称为兄弟的情景。 那时他多次认为自己不需要朋友。
“我喜欢这个身体,一切都不在话下。 这次我听你说,你对小林这个身体有什么要求? ”。 他亲自表明了。
“只要你没有,一切就交给我吧。 ”冯小刚说。
“我会照你说的做。 ”
瓶子二锅头,一个角色,一个剧本,两个人聊到天亮。
这也是冯小刚第一次见到陈道明喝酒。
在《一地鸡毛》的拍摄中,冯小刚看到陈道明确实完全变成了另一个身体。 连镜头外都殷勤、周到、善解人意,凡事都有商量,“完全找不到陈道明的影子,是个活生生的员工”。
但是,戏结束后,吃了散组饭的那天,没有过渡,“嗖”地一声,他离开了小林,其阴沉的表情又回到了他的脸上。
这种自主性,在那之后也有,即使在他更有头脑之后。 也是冯小刚。 汶川地震后不久,陈道明得知冯小刚正在准备“唐山大地震”,对导演说:“你拍了《地震》,我就免费演出。 ”。
30年的游离和扭曲
陈道明演艺生涯32年来,虽然与自己的工作圈子保持着相当的距离,但始终站在一线最昂贵的演员之列。
当时一起拍《一人与八人》的伙伴们,在之后的30年里,潮起潮落,不断调整与时代相适应的姿势,以不同的姿态、态度出现在不同的时期。 张艺谋这几年完成了从拍摄到导演的转变,从文艺片导演到商业片导演,通过早期在国际上获奖的文艺片和导演2008北京奥运会进入了世界导演的行列。 与电影导演同期的演员,除了陶泽如[微博]外,在活跃的圈子里,其他人已经远离了观众的视线。
此外,曾经很火的小生唐国强、陈宝国、李幼斌、王志文、濮存昕、张丰毅也相继远离了电影界。 仿佛只有陈道明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始终和他的角色较劲,乐于演电视剧。
电视剧《中国式离婚》的沈严导演也是陈道明的朋友,经常看到制片人拿着剧本去陈道明家,反复打磨他,是为了让陈道明答应。 陈道明的标准很确定,“乱七八糟的东西太多了,我接不上。 剧本里发扬邪恶的东西太多了,我做不到”。 如果有喜欢的角色,自己降低报酬支付制作费。 这在电影院的其他演员中很少见。
他对表演的认真程度在圈子里也出了名。 陈道明说,自己的创作习性是导演可以无限期拍摄,从拍摄《围城》开始就是这样。 虽然导演说“可以”,但他会再给你别的表演方法。 在同一个故事、位置上,表演“大”“中”“小”等不同尺度的表演,演绎出几种不同的状态,“红橙黄绿青紫,最后由导演选出。 ”。
因此,即使是“建国大业”,为了表示敬意,他也要在50秒的平台上做和别人不同的事。 光是服装他就要求重做两次。 “表明别人的东西,只有你尊重它,它才会尊重你。 有些人喜欢赚钱而出名,但尊重这个职业比热爱这个职业更重要”。
《归来》也是如此。 是不是离角色太近了,这次陈道明意识到“不要让自己演得太舒服”。
对《中国信息周刊》,他承认,每个演员都有自己所具有的一点表演习性,自己也不例外,不小心中出现了什么习性的动作语气。 在这部剧里,他对自己做了极端的调整,说:“怎么舒服,我不能这样做。 因为觉得舒服的时候就有了表演习性”。
对他身边的员工也说:“因为你是修正主义者,所以如果你认为错了,请注意。 但是,不介意我怎么办,我知道该怎么办。”我请求导演说。
他必须自己完成关于表演的创作。 他认为为表演而进行的思考和创作,是作为演员最快乐的事。 我在演技中也喜欢玩得开心。
在采访中也是,只有问他时,真正关于表演的问题,他才会突然从心底认真起来。 他在表演中被看到的人发现的时候,真的很高兴。 事情变得自发起来,会多一点。
关于戏剧,他只希望和自己较量。 张艺谋多次说过。 《归来》中陈道明和巩俐的演技被称为“教科书”。 这是感谢和赞赏的意思。 但是,他不认同。 他在随后的采访中接连表示:“刚才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我特别想说‘我反对’。” 他认为表演因人而异,没有任何标杆。
他喜欢打高尔夫球,和自己也很起劲。 小麦色的皮肤,紧身的身体多亏了频繁的球技,两年前以74杆的成绩获得了one club巡回赛高球业余组的冠军。
但这些比较都是向内的,他不打算向外延伸。 例如因为他承认自己不是勤奋的人,从来没有为自己的人生做过计划。 每个角色,剧组都找到了他,他觉得能行就去了。 没有一个角色是他主动找的。 这也与面子有关。 “我去找人演,不是丢面子。 ”。 他想。
陈道明一直是中国最贵的演员之一,被誉为高价,但在演戏的时候,他从不迟到也不早退。 为了不放松自己的状态,戏剧现场连椅子都没有。 一直很长,站着。 “据说我不会轻易这么做,为什么呢? 我对自己要求很多,所以对别人也要求很多。 ”。
知识分子也有风骨
陈道明没有高产,30年娱乐圈,出演的电影不超过20部,电视剧不超过35部,最高生产年一年有3部电视剧和2部电影,但也有一年休息两年不演戏的。 一切都为自己高兴。
纵观他饰演的人物,主要有帝王和知识分子两种。 在中国文化谱系中,帝王和知识分子是性格和气质相距甚远的两个人,陈道明可以在他们之间自由地游泳。 阴郁中显露出阳刚之气,儒雅中透着逼人的霸气,中国演员中也只有他兼备。
2001年陈道明出演陈家林导演的电视剧《康熙王朝》,沉默多年后再次迎来事业高峰。 虽然历史上康熙体《少年得志》快意恩仇的性格特征比较鲜明,但陈道明考虑了自己比较钟意的地方,塑造了老谋深算的性格。 很多地方他无意中带入了自己对社会和国家的态度和感情。
“帝王代表国家,代表国家精神,所以对于喜欢历史的男人来说,也许有他喜欢的地方。”陈道明解释说,这可能就是他对帝王戏热情的原因。
2004年,在电视剧《中国式离婚》中,陈道明把知识分子的清高,又演成了踌躇满志、疲于奔命、懦弱的个性木立三分。
他希望继续拍知识分子,但更想的是拍知识分子的缺点。 他觉得中国知识分子的弱点是能写很多戏,不加意识形态,“知识分子本身应该是安心坐着的人,但现在层出不穷,想出名,想成为商人,教育系统的货币化,知识分子的退化,学位。 这些东西的始作俑者还是知识分子,是学校收高价等问题,还有伪教育、伪学历、伪论文,值得好好写。 ”。 但是,他说他总是很擅长没有接触任何作品。
十年后,他想扮演知识分子的不同。
《归来》差不多是陈道明和巩俐两人的电影。 被分配到西北劳动改造的陆扬在劳动改造解放后与妻子重逢,但在对面却不知道,妻子冯婉瑜得了心因性记忆丧失症,只是忘记了记忆最深的陆扬识。 陆扬知道余生的所有时间,做着各种尝试,为了唤起妻子的记忆,并且作为陌生人高兴地左右陪伴着。
在三个多小时的采访中,陈道明最多的一句话是“我离他(《回来了》的主人公陆彦识)不远”。 “这个物体接近我的成长史、家庭和体验,对我来说没有纠葛和挑战,只有形象的再现。 ”
体验不是自己的。 出生于1955年的他,文革后也才20出头。 陆识让他想起了父亲。 从懂事开始,父亲在各种运动面前的叹气、发呆的声音、回来的紧张、待人接物的恐惧……任何画面都不经意间出现在眼前。
根据他在学校画素描、做美工的习性,绘制自己角色的图像,通过形象加强对角色的理解。 最初的陆扬,他画的是脸,是像父亲一样的脸。 在服装为陆扬造型准备的几副眼镜中,他无意中选择了父亲当时戴的那副眼镜。
对陈道明来说,《归来》说的是知识分子对爱、背叛、痛苦的态度。
在众多性格特征中,他最“多次”、“这部电影落点多,我有“多次”的神经。 这个身体有感情,有好几次,有风骨。 近年来,知识分子在这方面的展示很少。 在这部剧里,我选择了这个神经。 陆扬有他的精神世界,他的精神世界和内心很强大。 他执着于残酷的现实”。 这也是他最满意的这个知识分子性格特征的形成。
说话时,他拿着手势,迎合当时的态度。 据说他的手又细又薄,因为肉少所以有点干,手纹又深又杂,这样的手人心多又致密。
我着急的是人性的堕落
就像《归来》中的陆彦识一样,这个知识分子能做的只有自己的家,面向自己和恋人。 仅此而已。
陈道明至今保持着深厚的居简出世的生活,他不参加交往,不问时事。 他喜欢呆在家里,也喜欢收拾房子。 房子,一定要弄干净,放在桌子上的东西倾斜了,必须扶正。 收拾得很干净,他很舒服。 这是他想要的心境。
手机也很像,十几年不开机,永远被调到新闻台。 几天一次总收到。
在这个网络时代,陈道明固执而悠闲地按照自己的节奏生活着。
近4、5年,在没怎么接受采访的时候,陈道明不仅指出周围人的不满,还开始公开批评国内质量不好的影视作品。 这包括圈内急功近利的风气。
“这些剧能问世,导演的脑子都进水了。 ”。 他更不明白的是,什么样的烂剧故事本身是假的,演员在那里假惺惺、泪流满面地演绎着,但是演得越认真,这样的赝品就越重。 在《归来》的采访现场,陈道明依然没有放过这样的指责。
这几乎和他第一次担任监制的电视剧《我们无处不在的青春》的遭遇有关。 那是2009年,电影拍得很好。 因为是用第一部胶卷拍摄的电视剧,为了节约价格,包括他在内的主创降低了一半的报酬。 到了电视台,他们对他说“电影拍得好,不需要看”,但拒绝播放。 “我当时说:‘我们的电视剧不是没有杀人和放火吗? 我不卖! ’’
一方面创作者的真诚被唯一的好尺子深深伤害,另一方面烂剧雷剧充斥着银幕。 他发现,无论是艺术还是什么职业,大家都在高喊“金钱万岁”,赚钱成为了唯一的标准。
他现在觉得没意思,向媒体表示:“我特别怀念1960年代的朴素、70年代的提高、80年代的创新和勇敢。 到了90年代,商业需要时代,现在愈演愈烈,把文化看成商业”。
他在接受采访时说:“所有存在价值的最高标准是钱吗? 那个社会的德行哪儿去了? 这个问题也许不是我应该问的。 我着急的是人性、价值观的堕落。 在什么地方,我们在退步。 ”。 一贯安静的隐士,对语气有愤怒和对未来的担忧。
“乱七八糟的电影有票房,首先要靠你们。 你每天都在流通行业提起这些东西。 ”。 他对现场数十百家媒体的批评很肤浅,然后重点进行语言教育,“千方百计的娱乐媒体的能量不可小觑。 你每天写一份无意义的副本,365天有365份无意义的副本,就可以改变一年的文化共识。”
年,陈道明多次看过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桑德尔的哲学课《公正,该怎么办》,他受到启发说:“他真正好的教育就是教授思维方式。”
但是,关于想法的教育也仅限于此。
他似乎并不想振臂高呼,或者用自己的知名度来影响什么。 他不想就此设立什么事业室,制造更好的戏剧来稍微改变这个环境。 另外,我不想做公知的演讲来清洗现在的年轻人。
他承认许多老板希望他出钱创办企业和员工,但他请求当导演,但没有。 “一个是我很累。 另一方面,不能谈论中国电影这个问题,但我不认为自己有这样的能力。 另外,我不想做这样的尝试。 ”。
在采访中,他还提到了去年微信和微博狂传的《在陈道明看王菲离婚》一文,多为禅意和生活参悟。 他提出来是为了再澄清一次。 “那不是我写的。 我也不知道是谁把这么好的复印件放在我名下的。 ”
“所以,我说我一生都在做‘人’”。 他只是给自己设定了“人”的底线。 也就是说,不知道对社会和朋友贡献了多少也没关系。 建设性的可以是零,但没有破坏性。 “无论如何,都不能对人和社会具有破坏性。 这是作为人类的基础”。
标题:“陈道明:想做个满腹经纶却不炫耀的平凡人”
地址:http://www.j4f2.com/ydbyl/20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