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381字,读完约8分钟
对中国电影的迅速发展来说,张元的经历是一个特别感兴趣的现象。 1989年张元开始拍电影,但他的关注对象是边缘人群,在提到中国独立电影时,张元是不得不提到的身材。 但从《探亲新年》开始,张元转为“地方上映电影明星”。
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体制中游刃有余地改变角色的,似乎只有张元一人。 只是,有人怀疑他的转移太顺利了,是不是妥协了,是不是开始玩了,这是个动机。 ——小
1963年出生于江苏省。 从小就学习画画。 1989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 一毕业就由个人独立制作。
1989年,第一部电影《妈妈》。
1992年,拍摄《北京杂种》,被认为是中国第一部摇滚电影。
1994年,完成纪录片《广场》。 年末,被美国时代杂志选为“21世纪世界青少年领袖百人”之一。
1996年,完成《儿子》。 同年,拍摄完成《东宫西宫》,并正式入选1997年法国戛纳电影节。
1998年,获得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解禁令”。 同年,与西安电影制片厂共同拍摄了戏剧电影《新年回家》。
1999年,完成了记录长片《疯狂英语》。 同年,《新年回家》参加了意大利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获得“最佳导演奖”等4个奖项。
2000年,联合国在巴黎向张元颁发了“文化和平奖”。 同年,完成了数字电影《金星先生》。 被选为《新闻周刊》和青岛新闻网共同评选的“全国十大新锐青年”。
2001年,完成了纪录片《领养》。 被《中国青年》杂志选为“影响下世纪的100名青年”之一。
2002年,完成了《我爱你》、京剧电影《江姐姐》。 拍摄《绿茶》。
2002年,导演张元空前地多产、多集也发生了争论。
出了《我爱你》,被骂的力量不小,拍了13年电影的人被报纸骂“不具备导演基本水平的张元”。
在采访中,他热情地坦白“厌倦了以前的创作状态”“非常讨厌被称为‘先锋导演’‘第六代导演’”等,并说“有必要那么迫切地否定过去吗? 有必要那么迫切地表明角度吗? ”
拍《江姐姐》把他变成了完全莫名其妙的人物。 “他到底是什么意思? 他想做什么? ’大家真的很混乱。 这样,对于只是“一举一动都被炒鱿鱼”的导演的处境,突然失去了创造性。
更令人感兴趣的事件是,大家都对他充满了怀疑,争先恐后地向前询问,但他的回答谁也不相信。
12月12日下午,在三里屯西五丁目的金谷仓采访张元。
- -《江姐姐》是纯粹的京剧现场录像吗?
记者:首先我要问一个最令人困惑的问题。 《江姐姐》为什么在《十六大》期间没有上映的计划? “《江姐姐》作为《十六大》献礼要点介绍片之一,在全国政协礼堂隆重上映。 ”的报道。 其实那只是首映式,之后什么也接不上。
张元:对发行和制作企业来说,本来是安排这个的,他们希望作为“十六大”的献礼片发行。 但实际上这部电影并未被电影局列为“十六大”献礼片。
记者:那么,这部电影的初衷是什么?
张元:前天晚上,在北大百年讲堂,北大研究生邀请《江姐姐》这部电影在北大上映。 之后,我和学生对话了。 一个学生站起来说。 “我看了你所有的电影。 你的电影里有你自己,有你自己决定的观点吗? 或者,是张元在里面。 但是看到“江姐姐”我很困惑。 你在哪里? ”
记者:这个问题很好。 有“新电影”的身体想去看“江姐姐”这部电影,但是第一次看是告诉了我很早的人。 这纯粹是京剧的现场录像。” 我有同感。
张元:说起这个问题,我想其实那部电影里到处都是我。 不管怎么说,最重要的是,当一个身体献身于信仰的时候,我觉得我有敬意。 在德国,一提到“圣女贞德”,很多观众很快就了解了江姐姐。 他们很快就胜利了,不能理解她为什么会死,但最终他们觉得江姐姐这种行为非常辉煌。
从艺术上看,其实《江姐姐》中吸收了很多革命现代剧的做法。 例如,人物黑白分明,好人是好人,坏人是坏人,英雄是英雄,小丑是小丑,是非常脸谱化的东西。
记者:这不幼稚吗
张元:这其实也是非常鲜明的做法,是艺术的另一种表现形态。 包括海外电影节在内的评选者们也说,看这部电影我们很清楚,这个故事很通俗易懂。 这样的京剧片大约没有30年了。 艺术到了今天,好人他也必须有他扣分的一面,必须有他的影子的一面,即使是坏人,也必须有他非常人性化的一面。 但实际上……
记者:我认为那是进步啊。
张元:不是这样。从这个立场认识世界,它又会被简化。 所以,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艺术有问题,但作为艺术品种,实际上值得我们研究。
张元心有崇拜吗?
张元:一位行为艺术家蔡国强,前年在威尼斯双年展上,创作了一门艺术,将租来的院子里所有的雕塑都重新雕刻。 在他没有模仿之前,像出租屋这样伟大的艺术已经有人必须忘记它。
记者:你认为你和他有同样的艺术吗?
张元:我? 不,这……当然我不是复制品。 他的租赁院是用那个格式重新制作的,我还有一些我们的创作。
记者:《三联生活周刊》记者说:“与其说张元是这部戏的导演,不如说他是这部戏的拷贝者,他拷贝了25年前我们所拥有的感情和表达方式。” 在当今时代,这样做更有意义——江姐姐正在走向信仰危机的现在”。
张元:那很好。 她总结的这句话如果是我说的话,我想那可能比我现在说的更准确,更准确。 我从上个世纪开始,下载了一点感情,下载了一点做法,下载了什么样的技术表现?
记者:你想下载那个。 一定有你的肯定和一点尊重吧。
张元:有一次,记者或者艺术家,他首先对事情没有表示肯定的态度。 你不能千方百计地说我肯定一个事件。 或者,我一定支持哪个事件。
我心里没有崇拜的概念。 而且我怀疑的概念胜过我对事件信任的态度。 很多东西我想表达。 展开它,或者是讨论的方法。 我想这种东西对我个人来说可能更有安全感。 我觉得如果你还没有做那个的话,态度完全直接肯定,可能不准确。
我也在做的时候发现《江姐姐》这部戏真的很值得做。 其中,其实在中国今天的艺术中,有很多已经失去的东西。
另一方面,今天的20多岁的年轻人,从我表现英雄的角度来理解我对英雄的看法。 比如程派青衣张火丁用什么样的方式扮演这个英雄? 程派有点委婉,伤心,那是“薄云覆盖月亮,雾锁住荷塘”的感觉。 我觉得可以让大家理解对艺术、京剧、英雄人物的表现,以及30年前就有的艺术表现的做法。
然后他就会知道我们五六七岁时是怎么接近艺术的,我们通过了什么。 我们小时候并不是从一开始就看博尔赫斯,也不是看波尼法斯、特里的导演长大的。 我们是看着八招长大的。 我们的艺术接触轨迹就是这个,不是非常多而庞杂的人性艺术。 我们的兄弟们,我们的下一代,他们应该从我们的电影中了解我们的这种事……我想用非常浅显的方式向他传达我对艺术的一点观念和理解。 我认为是个机会。
拍《江姐姐》是行为艺术吗?
记者:那么,你说的这部戏里到处都是你,指的是你的这个评价和你的这个意图吗?
张元:是的。我拍这部戏的时候,表现出我的有趣,我对这个形式,这个故事,里面的这个物体,还有京剧这种状态的有趣。
记者:一听到你拍了《江姐姐》这部电影的消息,大家的声音都很嘈杂。 我觉得大家变得有趣是冲着你来的。 大家都在推测。 张元这是什么? 他有什么动机? 黄骅原把你写在了他的“一周文化热点”专栏里。 “张元拍‘江姐姐’真的是‘回归’啊。 翻拍和拍革命性的现代京剧很流行吗? 张元重又站在他的“原始位置”上,重新找回了往日的“边缘眼球”。 而且很明显,如果追根溯源的话,我觉得张元选的“江姐姐”可能受到了实验剧和前卫美术思潮的影响。 ”。
你刚才说行为艺术家,其实有些人认为你拍《江姐姐》真的是行为艺术——“现在的张元越来越不像导演了,他更像一个有导演身份的行为艺术家”。 在一次名为《南方周末》的采访中,张元特意笑嘻嘻地走过来,把报纸上剧照交给了朋友。 “怎么样,high吧? ’。 剧照是典型的样板戏式,江姐姐大义凛凛,国民党特务丑八怪。 ”的看法似乎也得到支持,但除此之外还有“后现代”“政治波普”“革命秀”。 大家都怀疑你……怎么说你觉得你别有用心? 我想听听你的应对。
张元:不能简单地表达为“行为艺术”。 如果说《江姐姐》这部电影是简单的行为艺术,我想我把这件事变小了。 我不同意简单地用非常功利的做法评论我做的这个事件。 我觉得我有理想。 自己工作也大致有。 或者,我不是那么粗略的人,但我也有理想。 吴菲
标题:“谈起电影《江姐》 导演张元:真诚用不着强调(1)”
地址:http://www.j4f2.com/ydbyl/19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