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8698字,读完约22分钟

第一手经验:

出生年份: 1889年-1935年

原籍潮州,生于上海,1902年毕业于上海育才公学,曾从事话剧运动,被《民立报》剧评主笔录用,提倡戏剧应成为改良社会、教化民众的工具。

1913年与张石川集团新民企业合作,编撰了中国第一部短片《难夫难妻》。 1922年与张石川等人共同创办明星电影企业。

一生编辑40多部电影,是第一代导演的领队。 而且,区别于许多“只是有趣的还是”电影人,他必须有自己的艺术主见和追求,提出电影来吸引观众的鉴赏兴趣。 研究人员认为,郑正秋在其艺术实践中以人物悲欢离合的命运为中心,化为曲折动人的故事迅速发展,展开并完善了社会主题的创作模式,对一代电影家和后来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郑正秋”

第一作品和贡献:

1913年与张石川合作编纂的《难夫难妻》,是中国第一部戏剧电影,被夏衍誉为“为中国电影事业奠定了最初的基石”。

1923年撰写电影剧本《孤儿救济祖记》,首次给国产电影带来了远远超过外来电影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声誉。

1933年编纂的《姐妹花》是中国最早的有声故事片之一,在同一个电影院连续上映60多天空创下了上述记录。

1905年秋,北京丰泰照相馆老板任景丰拍摄了我国首部戏曲电影《定军山》,揭示了中国人自制电影的历史。 回顾中国电影的百年历史,我想起了中国第一代电影艺术家郑正秋。 因为他是中国电影的开拓者之一,为中国早期电影的迅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郑正秋”

早年的剧评活动

郑正秋之所以能对中国早期电影的迅速发展做出贡献,是与他年轻时从事戏剧评论和话剧(即大众剧、文明剧)创作活动积累的丰富经验分不开的。

郑正秋本名伯常,1889年1月25日(光绪14年12月24日)出生于上海潮州籍商人家庭。 郑家专卖鸦片,即郑恰记土行。 郑正秋是郑家的“螟萤”,后来母亲自己生了儿子,据说对他不怎么样。 小时候缺乏母爱,身体也不好,高度近视的郑正秋早就染上了鸦片烟瘾,这些对他以后的生活和创作都有一定的影响。 他先去老师家留学,然后去育才公学,毕业后去做生意。 因为“经营不善,进入了工作场所”,所以大概是在家里出钱给他买了官员。 1907年左右,他去过湖北的“候补”。 “又在清政窳败,性之所近艺术”,没有得到“实缺”,也就是正式官职,就回到了上海。 大致这两三年间,他开始出入剧场,和艺人交往,学习戏剧艺术。

“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郑正秋”

辛亥革命前一年的1910年11月,21岁的时候,用正秋的笔名以“丽所戏言”、“丽所评”为主题,在右任主办的“民立报”上开始发表戏剧评论。 他的评论是语录,一件一段,信手写,隔着叙利亚开会,不拘形式。 “戏言”大多是一般性的主张和讨论。 《伶评》对某演员的表演艺术进行具体评价。 当年京剧名伶谭鑫培、孙菊仙、刘鸿声等,新剧名角刘艺舟、夏月珊等,都在其评论范围内。 从这些评论可以看出,郑正秋在戏剧艺术上下了很大功夫,对京剧唱腔,咬字吐字,拖运气,几乎达到了毫米分的分析。 他还提出了“剧场者,社会教育的实验场”。 优伶者,社会教育良师也”的观点,提出诞生不久,特别观察了为辛亥革命制造诸多舆论的新剧。 肯定《黑鬼呼叫天录》、《黑籍怨灵》、《明末遗恨》等“有效社会”的戏剧。 反对《杀子报》、《卖红》等“淫戏”。 演员的演技也很实用,效益好,不好,所以有“公正坦率”的美名。 因为当时领导着社会,所以被认为是右任,是“惊人的奇才”。 1911年2月,《民立报》附录《民立画报》创刊时,委托郑正秋担任“主笔政”,是该刊的“记者”,是撰稿人兼编辑。 同年10月,《民立画报》停刊后,郑正秋在宋教仁主办的《民权报》上附上《民权画报》的《记者》,一直担任到1913年5月。 在这期间,他几乎每天都发表《戏言》、《伶评》、《观剧记》或《菊部情报》。 他还发表了歌颂短篇小说《侠伶》和黄花岗烈士的《铁血鸳鸯》。 1912年4月中旬,他因为“家务很忙”,几天没动笔,发表了别人的文章。 许多网民写了谴责他的信,希望他多次亲自写,由此可见他的剧评很受网民欢迎。

“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郑正秋”

第一次拍电影

1913年6月,美化洋行购买张石川(原名蚀川,后为石川),找到郑正秋,请求协助拍摄电影。 张石川被聘为美籍伊施尔和萨夫在上海举办的亚洲电影企业的顾问,想将在新舞台演出的《黑籍怨灵》电影化,但因不了解新舞台的人遇到了困难,与郑正秋取得了联系。 郑正秋多次与新舞台管理事夏月珊协商,对方要价太高,谈不拢。 郑正秋与张石川商量决策,招募当时失业的新剧演员,设立新民企业,专门负责亚洲电影企业的拍摄工作。 企业成立后,郑正秋与张石川合作编辑了中国首部无声故事的短片《难夫难妻》。

“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郑正秋”

《难夫难妻》又称《洞房花烛》,共四本,郑正秋编剧、郑张合作导演、美国人在舒尔拍摄。 张石川后来说:“我和正秋的负责人商量后,指挥了演员的表情动作,我指挥了摄像机地位的变动——我知道这份工作现在最没常识的人也叫导演,但当时导演的名义还没关系……导演的妙招不是梦,而是摄像机的

“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郑正秋”

约1913年8月9日完成《难夫难妻》的拍摄,9月末在上海新舞台上映。 电影采访了郑正秋的故乡广东潮州地区的结婚习俗,说:“从媒人开始,到把不相识的男女送入山洞,都经过了各种各样的繁文缛节。” 电影带有喜剧色彩,讽刺封建买卖婚姻制度。 这在“五四”以前的民国初年是很难得到的。

“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郑正秋”

《难夫难妻》的拍摄,为郑正秋以后走上电影的道路,埋下了种子。

登上新剧的舞台

拍摄《难夫难妻》后,美国人根据舒尔和萨夫回国,胶卷也脱销,亚洲电影企业停止,新民企业自然也一事无成,招来的演员必须失业。 郑正秋看到演员们的生活无家可归,流离失所,以其家财产为资金,组织新民新剧社,编成新剧,自己也以正秋、药风为艺名,粉墨登场。 欧阳倩说郑正秋要演新剧,“有点逼进了梁山的味道”,盖起因于此。

“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郑正秋”

郑正秋演新剧,是济人之困,侠胆热肠,但更内在的原因大概是“性之所近艺术”,看到了新剧迅速发展的潜力和社会功能。 1918年6月初,他在《申报》发表的《药风宣言》中指出:“人不是痴呆,而是早晚优孟衣冠,演了四场戏,丈夫无缘无故? 原来是世风日竞、吾华国风偏不竞、各地风俗,也就是竞尚奢华、竞尚淫逸、竞尚诈骗、竞尚攫夺,这样的风尚,让人不得不耳濡目染。 他把新剧作为移风易俗、改善社会的工具。

“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郑正秋”

从1913年到1926年离开舞台,将精力投入到电影制作上,郑正秋从事新剧约13年,编织了约500部新剧剧目。 这些节目都没有剧本,是通过演员的即兴演奏、临场感发挥的“幕表戏”。 因此,我们今天不能对他的新电视剧创作进行切实详细的分解和评价了。 根据当时的广告、剧评、过来人的回忆,只能进行大致的说明。

“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郑正秋”

郑正秋的新剧活动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从1913年9月到1914年末,是第一阶段,创业期。

新民社上演的第一个剧目“恶搞家庭”,就是所谓“把家庭各种恶搞的现状形容得淋漓尽致,从老爷太太到女儿阿姨,形形色色,但莫名其妙”的“家常戏”。 辛亥革命后,人们对过去鼓吹变装演说式革命的戏不感兴趣,但郑正秋的家庭戏说:“不仅描写家庭琐事,演出浅显,妇孺皆知,也有许多兴趣。 演戏的人也容易被喜欢,所以男女老少都欢迎。 “”“恶搞家庭”一鸣惊人,郑正秋又相继编纂了《驯鹿》、《马介甫》、《恒娘》等。 这样的家庭剧据欧阳先生介绍,“大多只追求情节的多和杂,追求廉价的舞台效果。 很多戏看完不知道想说什么。 有些戏以罪恶的描写为正文,到最后加上生硬的报复惩罚等情节可以说毫无意义。 “”但是,其中有些比较好,比如“表现出结婚不自由的情节,为了今天的粗俗而扎针”的“结婚错误”,也有积极的意义。 反映民生疾苦的“艰苦家庭”战乱给人们带来了痛苦和灾难的“新奇的鸭子”等。 由于郑正秋的新民社在商业上站住了脚,人们对新剧越来越感兴趣,观众增加了。 过去那种短期、游击式的演出方法结束了,新电视剧可以在固定的剧场进行长时间的商业公演了。 1912年下半年沉寂的上海新剧,到1913年底又热闹起来了。 首先成立了张石川主办的民鸣社。 次年1914年,春柳社、开明社从外地回到上海。 接着,呼吁男女联合公演的民兴社开业……形成了所谓的新剧“中兴”的局面。 因为这次的“中兴”是新民社开办的头儿,所以郑正秋被称为“复兴新剧功臣”。

“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郑正秋”

从1915年初到1918年,是郑正秋从事新剧活动的第二阶段,是实现新剧理想的奋斗期。

伴随中兴的是激烈的商业竞争。 各剧社竞相上演具有“号召力”的戏剧,相互挖掘“名角”。 一点投机商人也纷纷开剧场和出资组织剧团。 话剧界投机取巧的风气越来越重,剧目水平越来越低。 郑正秋形容当时的情况说:“新剧新剧很发达。 空闲暇的朋友们眼热,在运动资本家。 阿猫阿狗,居然粉墨登场了,妈妈阿姨姐姐也出现了,说了一句。 教育和音值都无关。 “新民社在上海、武汉等地历经约1年,1915年初,终于与演剧本戏《西太后》生意兴隆的民鸣社合并。 但不到半个月,郑正秋离开了,到汉口又组织了大中华剧社。 之后到1916年底,他穿梭于韩沪之间,在汉口大中华剧社拍戏,或在上海民鸣社上台,创办药风戏学馆,请郑鸿等“佐教”,培养话剧人才。

“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郑正秋”

1917年民鸣社停业后,郑正秋两次进入搞笑舞台,又两次离开,受雇于鸣新社,在宁波、杭州等地公演。 但是,好像哪里都不长。 理由如下:第一,我对各剧社太差的商业风格不满意。

如果说上一个阶段他的家庭戏还不能强调他的“租戏场当教育场”的主张,那么这个阶段他的小时事戏,都体现了他的这个主张。 1915年袁世凯依靠日本帝国主义势力卖国当皇帝时,郑正秋演《不可说》、《隐痛》(无声剧)以及25、26本《西太后》(关于中日甲午战争部分),在汉口上演,揭露和 周剑云在《怀正秋哥》一文中写道:“袁世凯盗国时,他在汉口开大中华剧社,创作无声剧《隐痛》,血泪相见观众,如军阀所知,派出军阀逮捕。 有人劝他改戏,但他不理。 卫队看到群众情绪激愤,恐怕挑起事端,终于不敢插手。 ”欧阳说:“这出戏在汉口上演的时候,我看过。 观众中有很多人叹息。 “”1916年袁世凯死后,他编纂了揭露袁世凯和军阀的《青岛新闻网毒》、《八十三日皇帝梦》和演唱孙中山的《孙中山伦敦蒙难记》。 这些事实表明,郑正秋思想有一点封建落后的因素,但他也是支持民主共和国的坚定爱国者。

“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郑正秋”

从1918年5月到1921年11月,是郑正秋从事新电视剧活动的第三阶段。 在这个阶段,郑正秋为挽救新剧日益商业化、庸俗化的快速发展趋势做出了很多努力。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他和周剑云等人编辑了《药风日刊》,“日着论文,大声疾呼,远远为学生加油”。 也创作了许多主张解放女性、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戏剧,有描写暗杀安藤博文的“汉奸”、描写叶某向外国人卖矿、被未婚妻枪杀的“救死音中美人心”等。 但是,在当时封建割据、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的条件下,新兴的新剧艺术得不到社会强有力的精神指导,也得不到社会的物质支持,在商业化道路上自取灭亡,越来越走下坡路。 郑正秋等少数人的微薄之力,不太容易挽回新剧的没落命运。 进入20年代,新剧逐渐被现代剧取代,郑正秋也于1922年与张石川等创办了明星电影企业,将精力逐渐回归电影创作,取得了他意想不到的成就。

“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郑正秋”

创办电影事业

1922年3月,张石川、郑正秋、郑鸿云、周剑云和任瞿苎5人,集资5万元,创办明星电影企业。 张石川是经理,郑正秋是赞助兼电影学校的校长。 从此郑正秋走上了电影创业之路。

在明星影视企业中,郑正秋做的实际工作没有张石川多,编导的电影也有张石川多(郑正秋共编电影达到40余部,张石川达到百余部),但郑正秋的社会影响、社会期待超过了张石川。 其理由是,郑正秋根据他从事话剧活动的经验,正好那时处理了当时我国电影迅速发展的全球问题,即采取什么样的制作方针,拍摄什么形式的电影的问题。

“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郑正秋”

在1922年明星电影企业成立之前,我国的自制电影断断续续有17年的历史。 在这期间,欧美电影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我国的戏剧电影制作还停留在模仿阶段。 正如1920年前后出现的三个故事长片《阎瑞生》、《海誓》和《红粉骷髅》,前两部照搬劣质文明剧,后两部是模仿外国的爱情片和侦探片。 再加上技术艺术上幼稚粗糙,国产电影在文明剧中不如在当时人们心中的地位,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因此,明星企业成立后,自然会考虑是沿用前人的制作方法,还是探索另一条道路。 郑正秋主张探索新途径,打开新局面。 他说:“明星作品之所以一开始和国民见面,是因为正剧好,要破例第一件事,不要向社会提示正当主义。 ”。 张石川完全从营业开始考虑,主张“哪里都还很有趣”。 冀博人一粲,没有主义的足云”。 明星企业最初拍摄的3部故事片是按照张石川的主张制作的,表现模仿卓别林喜剧的《滑稽大王游沪记》、《大闹剧场》、文明剧时事剧的方法拍摄的张欣生杀父事件的《张欣生》,营业惨败,如果成立, 1923年郑正秋主张,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拍摄的长篇正剧《孤儿救济祖记》取得巨大成功,不仅在财政上拯救了明星企业,奠定了明星企业在电影界的地位,也是中国电影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独立探索阶段。

“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郑正秋”

《孤儿救济祖记》的成功,一是因为影片完全取材于中国的社会生活,反映了当时许多大家庭普遍存在的争夺遗产的矛盾。 其次,女主角不怕苦难,坚决养育孤儿和孤儿的智慧,在拯救祖父之前就一定流传着美德。 三是艺术上比较认真,下功夫。 这部电影从年初上映到年末,花了整整十个月的时间在当时是罕见的。 主要演员王汉伦、郑小秋、王献斋的表演“减少了话剧化动作”,拍摄清晰,“富有电影色彩”(均为当时的评论语)。 。 因为这部电影一上映,就受到重视和好评,有人说“不比舶来品低首”。 曾有其经历的剧作家谷剑尘在着作《中国电影发展史》中指出:“展开国产电影的局面,奠定了国产电影的基础……电影界如果没有明星企业的《孤儿救济祖记》,就没有之后的热潮,引发空前的国产电影运动。 从此,郑正秋的电影制作主张在明星企业中占主导地位,也让他提出了较为完善的电影制作思想。

“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郑正秋”

郑正秋的电影制作思想,概括地说,就是营业加良心,“我们开着窗户谈光明,我们也求书求利,我们不能为国家为社会讲好话。 但是,我认为在贸易利益中,通过良心的主张,能给电影增加改良社会、提高社会道德的力量不是更好吗? ”。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拷贝。

“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郑正秋”

1 .主张“有主义”的艺术。 他认为:“关于戏剧的最高者,创造人生的能力是必要的。” 其次,还必须包括纠正社会的意义。 其最小限度,也必须包含批判社会的性质,说起来容易,也就是指出人事的一部分,让观察者意识到那件事的错误。 所以戏剧需要主义,无主义的戏剧,还不需要现在艺术幼稚的中国。 “”到了20世纪30年代,他更确切地说:“为弱者抱怨,是我演戏以来一贯的主张。 “为艺术而艺术”的艺术至上主义和“为恋爱而恋爱”的恋爱至上主义,在中国电影中还是第二次方的说法。 所以寻找我主题的素材,大多从为穷人而弯曲的各个方面考虑。 “”

“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郑正秋”

2 .面向大多数人,主张以通俗为中心。 他说:“我们认为跟随中国现在的时代,真的不能太深,也不能太高。 要为大多数人着想,不要为少数知识阶级着想。 “”另外,“如果没有业影剧者,也就是公家津贴,为了营业,也不可能不符合观众的心理。 情况一电影出来,如果只是和少数知识阶级观赏,大多数男女为了看这部电影而读书,要求和知识阶级的程度相等,难道不知道其妙与克观赏两者吗? “”那么,怎样才能使其更容易理解呢? 他首先建议主题素材的复制品反映和表现“非贵族化”,即普通平民、劳动中的蓝色生活。 其次在艺术表现上,故事要好,情节要曲折,要有刺激性,思路要简洁。 采访说:“最好经常起风波、重复、起伏伏……采访要通俗易懂、深思熟虑,将一部戏的主义穿插在大部分情节中,使观众在娱乐中得到深刻的含蓄。”

“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郑正秋”

郑正秋的上述电影制作思想,可以说是主张一定教育作用的通俗中青化的商业电影制作思想。 这是在中国儒家文化载道、经世使用的以前流传下来的文化观念熏陶下,他作为艺术家的责任感和作为制作者的求实精神共同作用的产物,也反映了当时电影迅速发展的历史条件和要求。 郑正秋的电影制作思想不仅指导着明星企业的电影制作,也影响了他的世代和后来者。

“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郑正秋”

郑正秋不仅提出了比较完善的商业电影思想,而且在实践中形成了体现他的电影思想的电影模式——大众社会电影。 继《孤儿救济祖记》之后,1924年至1927年上半年,郑正秋编剧或自编自导创作了10余部电影。 根据主题素材的拷贝,这些电影大致分为两类。 一部是家庭伦理片,另一部是以女性问题为主题的素材片。 郑正秋的家庭伦理电影像《孤儿救济祖记》一样,目的是推广和提倡以前流传下来的伦理道德,但创作者观察到“为弱者而抱怨”,因此多从下层劳动群众中选择素材,其中有客观的现实意义 就像《好哥哥》( 1924年)一样,讲述的是村民刘德胜被炮灰,为军阀卖命,但自己的家乡被战火摧毁,妻子惨死,两个幼子相依为命而不得不逃跑的故事。 影片意在表达兄弟之情,但也表达了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盲孤女》( 1925年)前半部描写了失业工人李炳生贫困症死亡,前妻女儿翠英忙于生活,被后母虐待,在缫丝厂工作,被工头欺负的故事。 根据当时的评论,这部电影可能是在实景中拍摄的。 “工厂里的女工、幼年童工很多,沸水锅起茧工,展示了工厂里童工工作的大致情况。 ”。 这是第一次在银幕上真实地反映出我国20世纪20年代劳动者的悲惨生活。

“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郑正秋”

女性问题的主题素材在郑正秋从事新电视剧活动时受到重视,在这个时期也是《玉梨魂》( 1924年)、《上海一妇人》( 1925年)、《小恋人》( 1926年)、《徒有其名的夫妇》( 1927年)、《女主角》( 1927年) 在这些电影中,他从童养媳、抱牌位为人父、守节、纳妾蓄婢等诸多角度揭露了封建婚姻制度和婚姻习俗,表达了他对被压迫、欺凌的女性的同情。 但是,他所描绘的女性形象往往相反被接受,等待他人救助,缺乏反抗精神,最终在维护男权中心的基础上妥协。 这也表明了他思想的局限性。

“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郑正秋”

总的来说,郑正秋这一时期创作的电影似乎没有《孤儿救祖记》有更大的突破,但巩固了《孤儿救祖记》开创的局面,扩大了通俗社会电影的影响。

正如1914年新剧中兴带来激烈的商业竞争一样,1923年《孤儿救济祖记》的成功也吸引了众多投资者。 1925年成立天一电影企业,长城、神州、大中华、百合等电影企业相继成立。 电影制作业如火如荼,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民间故事片,稗史古装片,武侠片,争先恐后,波澜壮阔,粗制滥造,一切情况越来越糟。 当初,郑正秋和明星企业还在重复着比较认真的制作方针。 到了1927年,革命与反革命搏斗,社会大动荡,市场缩小,人们失去了对通俗社会电影的趣味性,郑正秋和明星企业也随波逐流,掀起波澜。 从1927年下半年到1929年底,郑正秋的剪辑片有15部,大部分是侠男义女等武侠片、侦探片。 明星企业拍摄的多部电影《火烧红莲寺》掀起了一场争夺武侠神怪电影的浪潮。 郑正秋看到了明星企业和整个电影制作业面临的危机,但没能挽回。 到1932年,由于“九一八”和“一二八”事件,民族民主革命的呼声高涨,人们对旧武侠片、伦理片和爱情片失去了兴趣。 舆论的不满,上座率的下跌,联华企业新派电影的出现,迫使明星企业改弦更张。 为了摆脱困境,寻找出路,明星企业巨头张石川、郑正秋、周剑云接受洪深的提议,聘请左翼文艺工作者夏衍、郑伯奇、阿英担任编剧顾问。 夏衍等人真诚地与张石川、程步高等导演合作撰写剧本,相继推出《狂流》、《春蚕》、《脂粉市场》、《压迫》等具有鲜明进步趋势的电影,给明星企业的电影制作带来了新的局面,也给整个电影界带来了新的气象。

“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郑正秋”

在这次变更中,郑正秋态度积极,热望夏衍等参与明星企业的电影制作。 他在次年5月发表的《如何走前进的道路》一文中,热情地肯定了左翼文艺工作者的积极作用。 “推动批评家的努力前进”,就像“在新思潮中伸出两个时代的大手,抓住向后看的中国电影前进”。 确定地提出将“反帝、反资、反封建”作为电影业团结奋斗的共同目标。 为了学习新知识,《许多研究》《苏联作品》初步接受了左翼文艺工作者的思想影响和创作主张。 在创作方面,他与夏衍、洪深等人合作,集体创作了进步电影《女儿经》和《热血忠魂》,还发表了他自创的优秀作品《姐妹花》。

“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郑正秋”

《姐妹花》是郑正秋根据自己的两幕舞台《贵人与犯人》拍摄的。 通过双胞胎姐妹大宝和小宝的不同,一个成了师长的太太,做了威作福。 成为保姆、仆人,被压迫、被欺凌,鲜明地揭示了阶级不平等和阶级压迫的不合理性。 影片情节曲折,以情感人,兼具当时著名影星胡蝶和大宝、小宝两个人物,进一步增强了影片的戏剧性、幽默感和观赏性。 因此,1934年初《姐妹花》上映后备受瞩目,在第一家电影院连续上映60天,在两次电影院连续上映40天,在国内发行至18个省53个城市,在海外6个国家10个城市,总收入达20余万元,国产电影营业收入。

“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郑正秋”

电影《姐妹花》标志着郑正秋在电影创作上取得了新的突破,达到了新的高度。 我期待着他更好的作品越来越登场。 但是,不幸的是,由“姐妹花”引起的热浪刚平息时,1935年7月16日早晨,郑正秋因病去世,享年46岁。 冰心当时在悼词中说:“整个电影界,乃至整个娱乐圈,这是山的颓木坏了,多么不幸的惊喜啊! 遭受重大损失的,不仅仅是明星企业! ”由此可见,郑正秋当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晋生/文

标题:“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郑正秋”

地址:http://www.j4f2.com/ydbyl/19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