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17字,读完约4分钟

河北电影集团制作的电影《周恩来的四昼夜》取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三年的自然灾害期(或称三年困难期),是周恩来到河北省武安县伯延革命老区调查的真实故事,业内人士称这是三年困难期伟人的事迹。 我昨天在石家庄看了电影。 包括80后、90后大学生代表在内的观众,在看的时候流了几次泪,说“感动”、“震撼”等词汇是看电影中频率最高的。 据悉,该片预计6月登陆全国院线,上映前将进入邯郸、武安、平山、阜平等地开展“基础河北放映活动”,与革命老区人士进行交流。

“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感人落泪”

本报记者崔哲

1

在小立场上展示大主题的素材

《周恩来的四昼夜》从跟随周恩来去调查的摄影师的角度,由周总理在伯延讲述了四昼夜的故事。 这种表现历史记忆的方法被认为是独特的,使电影也具有强烈的历史感。 文学评论家杨振喜说:“三年的自然灾害是一件大事,电影用‘周恩来在伯延的四天四夜’这个小窗口来表现,太棒了。” 本报副总裁刘江滨认为,电影构思巧妙、视角独特、小立场反映重大主题素材的方法不同于常规主旋律电影的宏大叙事。 着名编剧孙德民认为,电影故事没有太大的矛盾和大事,选择了独特的“四昼夜”,给人一种“陌生感”。

“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感人落泪”

在电影中,周恩来倾听伯延民的反映,明白公共食堂存在的一部分人吃得多,并为这些问题向民众道歉,最终解散了大食堂,但伯延解散了全国第一个公共食堂公社。 孙德民说,电影展现了三年来困难时期党和政府的问题,创作者在主题素材选择上的勇气值得称赞。 河北省电影画家协会主席吕振侠表示,电影是历史主题的素材,但在共产党与老百姓的关系方面,与现实意义具有强烈的对比性。

“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感人落泪”

2

小事令人心潮澎湃

3年自然灾害时期,饮用水总是不来。 电影中,周总理和伯延的人民一起插秧,一个女人给他拿了水,周总理回去一点,只喝了碗的剩下的部分。 在农民夜校,周总理为孩子们看到正在上课的汪老师光着脚(因为饥饿双腿肿了)蹲着穿鞋……刘江滨说,电影的这些细节表现了周总理的伟大和朴素,令人感动,这是过去周总理的银幕形象。

“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感人落泪”

孙民很久没看这样感人的电影了,电影的艺术表现来源于生活,升华于生活,所以能引起观众的共鸣,“看电影的时候不由得流泪,里面很多细节和桥段都很火热。”

电影评论家高楼认为,电影真实地展现了三年来自然灾害的表现。 “以前总是从父母那里听说三年的自然灾害,这部电影和父母说的一样,特别是里面出来的粥、大食堂、吃了之后肠胃不舒服的窝、饥饿引起的水肿……”

电影细腻的表现不仅得到了专家的赞同,也感动了90后的年轻人。 河北师大广电编辑专业的大学生郑勃文说,看电影的时候眼泪多次绕在眼睛周围。 例如,周总理坐在门槛上和村民张二廷聊天,为了不影响对话,特意支持在旁边拍照的摄影师。 “周总理真诚地与当地人交流,把人们当做家人一样对待。”

“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感人落泪”

3

伯延当地的老人帮助剧组回忆

电影感人细节的获得与主创队在伯延的调查密不可分。 导演陈力说,她一年多前接触过这个主题的素材后,去伯延调查,和当地70多岁的老年人们说这四天四夜的事,他们会流泪,也不会流泪。 “当地人知道我们拍了这部电影,有人来和我们讲当时的事,我们也挨个问,然后在电影里详细地表达了周总理和人民的关系。 ”

“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感人落泪”

看过许多电影的观众称赞电影大众演员的演技。 陈力说,这些群众演员都是伯延当地人,他们感情自发,油然而生,拍摄过程顺利,温暖。

5月30日,他将前往邯郸市进行放映活动,之后前往武安、平山等革命老区,让当地人有机会早日观看这部电影。

标题:“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感人落泪”

地址:http://www.j4f2.com/ydbyl/21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