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318字,读完约6分钟
这部版《歌剧魅影》能给中国音乐剧留下什么? 我个人认为一定有用,但可能不能太乐观。
奚凉
女主有点欠缺,跳美丽的盲目舞
世界知名音乐剧经典《剧场魅影》的原创版首次来到北京、广州,年末中国话剧市场又迎来了新的热议话题。 对于这部已经在全世界公演了数万次的作品,中国观众自然好奇,自己这次能看到的巡演版和在英美看到的驻演版的区别是几何性质的。 说实话,和很多中国观众一样,除了通过《剧场魅影》经典的2004年版电影、25周年纪念公演、韦伯50岁生日演唱会等网络视频知道这部作品外,从未在英美现场获得过现演版。 仅对比这次在广州公演的巡演版《剧场魅影》和这些网络视频,我个人认为,这次饰演女主角的85后演员艾米莉-林恩,技术一流,但感情还不够细腻动人,难以引起对克里斯汀的感情共鸣。 虽然他已经饰演了超过2000次的魅惑布拉德利,多年来在亚洲地区公演,表现出自然的游刃有余,但作为男高音的男中音,他饰演的魅影更加暴力、激愤,为这个经典角色提供了另一种解释。
由于离开了故乡和舟车劳顿,巡演版和驻演版在卡斯的阵容和表现上有所不同,出乎意料。 把“非人”的要素做到最好,是展示巡演版诚意和专业性的要点。 这次巡演版《剧场魅影》在舞台美术方面展现出的高度水准,被媒体广泛报道,但本文想表达的不仅仅是这版《剧场魅影》舞美的复杂、奢华,还有重达0.5吨的吊灯 这版《剧场魅影》再次让中国戏剧界深刻认识。 这些英美舞台经典创造艺术和市场神话,不仅需要优秀的故事、优美的音乐和优秀的表演,还需要超高水准的制作。 正如今年登场的中文版《战马》给我们的启示。
音乐剧在中国还很小
但是,与中文版《战马》准备制作一年的学习原版不同,该版《剧场魅影》由于中方未能组建足够的演出、制作团队,处于原版引进阶段。 中方除了向原版提供充分的落地支援(根据话剧的具体要求翻修剧场等)外,未能真正插手本剧的实战进程。 更多领域的同事认为,这版《剧场魅影》能给中国音乐剧留下什么? 成功的生意? 成功与否可能还有时间。 中国音乐剧市场的挖掘? 我个人认为一定有用,但可能不能太乐观。
其实早在2001年,韦伯就跟着亲率的伊莱恩·佩吉等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了“非凡之作——安德鲁·拉德——韦伯的盛典音乐剧”,首次进军中国。 2003年,原创《剧场魅影》首先来到中国,在上海公演了96场。 当时魅影的表演者是这次的布拉德·小公司。 同样在2003年,韦伯的另一部经典《猫》也登陆中国,之后被翻唱成中文版。 不仅是韦伯的作品,《妈妈咪呀》、《悲惨世界》、《q大街》等外国古典音乐剧作品,近十多年来都是在引进或翻拍后来到中国的。 这些演出在当时也引起了比较大的社会反响,上座可喜的实际上,音乐剧在中国也积累了不少“死忠粉”。 看《剧场魅影》的贴吧,演出结束后,后台门口“堵门”和演员的照片,就是这些“剧场魅影”和“死忠粉”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音乐剧在中国仍然是一种非常小的艺术形式,甚至这次“剧场魅影”演出媒体也在进行“音乐剧不是歌剧”的普及事业。 更严峻的问题是,10多年的外国音乐剧的引进,并没有从本质上振兴中国音乐剧的创作和市场。 资深戏剧家杭程的着作《戏剧节目表》显示,2001年韦伯来时,“在中国成立中国音乐剧学院……剧本、音乐、人才的本土化将成为我(韦伯)进入中国的前提……他(韦伯)将成为文化部。 早于韦伯来华的日本四季剧团创始人浅利庆太,从上世纪末开始就试图通过与中戏合作排戏、引进四季剧团原创作品等方式,发掘和引领中国音乐剧。 然而,经过一年的发展,浅利庆太在中国音乐剧界彻底折沙,韦伯代表的外国音乐剧也依然通过经典作品案例立足于中国市场,但三宝[微博]、小柯[微博]代表的中国原创音乐剧实践依然是艺术和
缺乏群众基础,领域会陷入困境吗?
一个是经典作品的大热,一个是整个领域的冷门,其原因可能在于音乐剧在中国现在也渗透着“音乐”这个元素,但它作为“剧”的特征并未被中国观众真正接受。 换句话说,中国观众愿意花钱去剧场,什么样的他们愿意通过各种渠道重新检验已经耳熟能详的古典音乐,但依然不愿意作为艺术形式的音乐剧本身去剧场。 对外国人来说,他们已经把音乐剧看成是老少咸宜,不失品味的娱乐形式,音乐剧可能已经成为他们文化中不可缺少的板块,成为国家的旅游商标。 但是,对于低调的中国观众来说,想让他们迅速接受这种“形式多而杂”的、具有歌剧、戏曲等文化标签性质的艺术/娱乐形式,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心理困难。
缺乏群众基础,似乎使中国原创音乐剧进一步进入恶性循环:观众不足,无法提高质量。 因为质量没有提高,所以观众不足。 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市场、艺术回报远不如电影和话剧,难以留住和培养优秀的劳动者,加之自身创作门槛高,创作实力有限(音乐剧不仅演员能唱歌,其他舞台, 中国原创音乐剧的优秀作品更是少见,文案迎合了中国的氛围也不好看,不好。 观众不足似乎已成为必然。 当然,如果在机缘巧合的帮助下,故事、音乐、表演、制作精良的作品能够横空出世空,为中国原创音乐剧力挽狂澜,中国原创音乐剧就有可能走上良性快速发展的轨道, 但是“机缘巧合”是什么呢? 政府的力量? 资本运用? 还是听天由命? 由此看来,通过引进、译制国外经典音乐剧,培育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市场,锻炼团队,虽然不简单,但仍然是目前最现实有效的助力法。
但是,回顾《剧场魅影》的剧情,我们应该还是抱有希望的:正如剧中唱法更流行的音乐克里斯汀和唱法更歌剧的前首席卡洛之间的角逐含蓄的那样,韦伯等音乐剧历史上的 只要中国原创音乐剧的人还在努力,我相信现在前面所有看起来迷茫的付出总有一天会有回报的。
标题:“《剧院魅影》:能给中国音乐剧留下些什么?”
地址:http://www.j4f2.com/ydbyl/209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