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33字,读完约4分钟
对于大多数普通中国人来说,高铁、智能手机、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社交媒体、4g通信、电脑……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新兴技术正在不断提高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改变中国的面貌,影响世界格局。
近年来,中国科学家在铁基超导、量子通信、中微子、干细胞、高性能计算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的成就。、以及相关领域都位列世界先进行列。
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王获得2016年基础物理突破奖,潘剑伟领导的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研究在2015年国际物理十大突破中排名第一……中国科学家的名字一个个传到了世界。
“中国科学技术的总体水平正在从数量增长向质量提高转变,进入了从跟踪到跟踪、运行和领先的新阶段。”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最近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指出。
那么,如何衡量中国的科技水平及其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呢?
据记者采访,大多数研究者认为,高质量科研论文的数量、在前沿科研领域的影响力、应用技术的产出、生产活动的技术水平、科研投入和人力资源、科研环境的吸引力都是重要指标。
高质量的科学论文赶上了美国
根据英国杂志《自然》(Nature)去年年底发布的2015年中国自然指数(2015 China Nature Index),根据加权分数测度(wfc),2012年至2014年,中国高质量科研产出增长了37%,而同期美国下降了4%。中国对世界高质量科学研究的总体贡献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该指数的统计基础是各国或研究机构在过去12个月内在选定的68种一级自然科学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
“根据最新的世界粮食理事会,中国最近的增长速度比往年都要快。按照目前的速度,中国的世界粮食理事会预计将在3.5年后赶上美国,即大约在2020年。”中国科技大学副研究员、智库风云会主席袁兰峰告诉记者。
《自然》杂志执行主编尼克·坎贝尔博士指出,中国正在赶超美国,已经成为一个拥有高质量科研产出的强国。在R&D投资的增加,高等教育的扩大,科研人员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推动了中国科研投资带来惊人的回报。
去年10月,中国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和汤森路透联合发布了《2015年研究前沿》报告,评选出2015年10个科学领域的100个热点研究前沿和49个新兴研究前沿。
其中,美国选择了143个前沿领域的核心论文;英国、德国和法国分别在120、106和94个前沿领域选择了核心论文,中国和日本在82个前沿领域选择了核心论文。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核心论文数量排名前16位,超过了英国(10)、德国(8)、法国和日本(2)。
根据中国科技部的数据,中国国际科技论文占世界的比重已上升到20.2%,居世界第二位;2010年,被引次数从第8位攀升至第4位。2015年,农业、化学和材料等7个学科的被引次数上升到世界第二位。
作为中国科学研究领域的一线工作者,袁兰峰这样描述自己的直觉感受:仅仅十多年前,中国一流的论文还很少。21世纪以来,中国科技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呈爆炸式增长,人才的标准也在不断提高。新的低职称人员的论文数量经常超过老的高职称人员。
“中国的基础研究产出正在爆炸式增长,这是一场悄然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革命。”袁兰峰说道。
R&D投资和高科技附加值增长迅速
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今年年初发布的美国科学与工程指数,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R&D国家,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日益突出。
报告显示,美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R&D国家,中国的研发支出接近欧盟国家的总和。就购买力平价而言,中国约占全球研发总支出的20%,仅次于美国的27%。此外,中国的研发支出增长迅速,约占2003年至2013年全球研发支出增长的三分之一。
根据中国科技部的数据,到2015年,中国的社会研发支出总额预计将达到1.43万亿元,是2010年的两倍;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预计达到2.1%,科技进步贡献率预计达到55.1%,比2010年提高4.2个百分点。
一些机构预测,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中国的研发支出将在2019年左右超过欧盟和美国,位居世界第一。
“虽然中国研发支出的绝对值很高,但人均支出并不高,空.的增幅很大它应该与韩国保持一致,将研发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4%。”袁兰峰说,当时中国的人均研发支出接近发达国家。
中国在R&D的投资取得了巨大回报。在应用研究方面,载人航天、高铁、核电、互联网、移动通信、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促进了工业技术的迅速提高,形成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分别达到263.9万件和159.7万件,分别位居世界第一和第二。2014年,中国的pct(专利合作条约)专利申请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华为和中兴在全球企业中排名第一和第三。
科技进步提高了中国经济的知识和技术含量及附加值。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报告,2014年全球高科技制造业增加值为1.8万亿美元,中国占27%,居世界第二位,略低于美国的29%。自21世纪以来,中国高科技制造业的增加值大幅增长,从2001年到2014年增长了10倍。
中国的高科技制造业在信息通信技术和医药领域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信息通信技术产品占世界的39%,医药产业占世界的28%。2014年,全球高科技产品出口总额为2.4万亿美元,其中中国占四分之一。
“从长远来看,中国有成为工业巨人的基础。其创新体系发生了显著变化,没有强有力的制约因素阻止其向前发展。”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布鲁斯·麦肯(Bruce McKern)评论了中国的工业发展计划“2025年中国制造”。
科技创新环境不断改善
近年来,中国推出了“千人计划”、“万人计划”、“长江学者计划”等人才计划,有力地推动了高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拥有7100多万科技人力资源和535多万R&D人才,其中企业中有398万R&D人才。
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不断发展,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竞争合作和平行发展,科研群体的基础日益壮大。目前,中国在R&D的投资和R&D的人才有70%以上来自企业,涌现出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如华为、腾讯、百度和联想。
此外,500米射电望远镜和散裂中子源等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近50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4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146个国家高新区正在成为世界级科技创新平台。
随着科技创新环境的改善,全球创新要素也在加速向中国集聚。目前,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R&D机构有1800家,而15年前约有200家。跨国公司对利用中国的科研资源进行创新越来越感兴趣。
“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经济增长恢复期的‘双重叠加’背景下,世界科技创新地图的多极化正为后发展国家提供了重要机遇。”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熊宏如认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建立自己世界级科技创新中心的“机会之窗”已经打开。
去年11月,自然出版集团发布了第一份白皮书《转型中的中国科学研究》,并采访了1700多名中国一线研究人员,为处于关键发展时期的中国科学研究“把脉”。
白皮书指出,长期困扰中国的“人才外流”正在逐渐转变为“人才回流”。中国不断努力吸引、培养和留住科研精英,从海外带回了大批科学家。大多数年轻的中国研究人员或博士生也计划在海外呆一段时间后回国:85%的人计划在五年内回国。
“海归加速回国的趋势反映了中国在全球科学研究中的地位日益提高,以及中国科学家对国家未来的信心日益增强。”根据白皮书。
标题:中国科技进步闪亮全球创新版图
地址:http://www.j4f2.com/ydbxw/8387.html